6000 外地律师进京淘金
2007年08月15日
根据北京市律师协会的最新统计,北京市目前有执业律师14267人,在全国各省市位居第一;让不少人意外的是,其中外地进京执业律师占到了44.3%。也就是说几乎两个律师中就有一人是外地来京执业的。
这些外来“和尚”念的经怎么样,在北京打拼的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喜忧呢?
…………………………。
故事 初到京城闯荡月薪只有一千
其实,在北京,任何一个行业都像律师业一样呈现金字塔的形态,干得好的只是塔尖,大部分还是塔基。这一规律在律师这个更崇尚个人能力的职业中尤其显著。任何一个律师入行都要经历严格筛选,不论北京还是外地律师。只是这种差距似乎在外地进京律师中更加显著。
“外地来京律师面临的生存环境更难。”小张是北京一家小律所的律师助理。毕业于外地一所知名法律大学的他,已经有了经济和法学双重学位。两年前,为了圆自己的律师梦,他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虽然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没想到情况会这么差。”为了降低应聘难度,他特意找了一家小律所应聘,进所后他每月只有1000元的工资,工作就是给大律师打下手,整理案卷,做文书工作。
“没有人会教你,只有自己学,甚至是偷学。”小张告诉记者,他偷学的方式就是在大律师和当事人谈案子时给他们端茶倒水,这样就能听听大律师的谈判艺术和办案思路。“如果律师看我辛苦能让我坐下来听听,我这一天就没白过!”
“一次,所里的大律师有个两万元的案子没有时间做,就把我叫过去让我看看。我又激动又紧张,结果对方一看我是外地的,又年轻,就提出换人。”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在律师业意味着劣势。很多当事人面对年轻律师和新入行律师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不信任感,特别是对外地来京的年轻律师和新律师。
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历,像小张一样的外地律师只能期望从律所里分得案子。没有人脉,打小广告又不合行业规定,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开拓属于自己的案源和市场。小张说:“只要能得到一两个案子就是立足的开始,做好了就可能通过他们再带来案源。”
小张说,有些同龄的北京同行也遇到和他一样的境遇。“但人家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房子不用租,吃饭就回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找找关系。我们在北京每月得跟人在五环外合租房子,一个月400元,加上吃饭和交通费,每个月想不‘月光’都不行。我们律所有10元钱的自助餐,我觉得成本太高,到外面的路边摊,花上5元钱也能吃得挺饱。说出来,你都不相信我是干律师的吧?”小张冲着记者反问,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不过,小张的心态倒是不错:“我已经做好准备了,40岁以后再期望出成绩吧。”
面对记者的采访,很多像小张一样还在为生存而挣扎的年轻律师、新入行律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许这种回避也是他们时下心理的写照。
故事 涉嫌行贿法官首现停牌律师
外地进京律师面对案源匮乏的急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让自己沦落到被市场淘汰的地步。
律师翟雪俊来京后苦于没有案源,就给北京、广东等地法官寄信,希望法官能给他介绍“争议金额30万元以上的,有可能胜诉或减少一定经济损失的”案子,同时许诺给付代理费的40%作为介绍费。
收到信的法官将此信上缴到院监察室,各法院分别将该信件转给北京市司法局并要求处理。
2004年2月,北京市司法局依据《律师法》的有关规定,以涉嫌向法官行贿对翟雪俊作出吊销律师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这也成为北京市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后对律师进行的第一例行政处罚。翟雪俊不服这一处罚,提起行政诉讼,但最终没有改变被停牌的决定。
统计近年北京市律师协会的处分情况就会发现,外地进京律师的比例已经占到一半以上。有些律师抱着“捞一把”的态度来到北京,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虚假承诺,对当事人敷衍塞责,甚至胡乱收费,收了钱不办事;有的律师在同行之间相互抵毁、通过不正当手段争抢案源,严重影响了北京律师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律协态度 进京前请慎重考虑
从法律业务的领军地位来说,北京在高端、新型业务的强势地位十分明显,很多外地企业或委托人千里迢迢到北京请大律师出山。因此这样一个平台就必然成为全国律师争夺的阵地。
北京市律协会长李大进告诉记者,作为异地执业和新执业律师来北京发展肯定有困难,因此协会能为他们做的工作就是提供指引、在出现问题前后进行行业管理,同时给他们提供培训等会员服务。
“但是进京的外地律师必须要慎重考虑。北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相当厉害的,外地来京律师如果没有清晰的专业领域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很难生存下来的。”
14000余名律师对于北京来说是不是已经饱和?李会长回答说:“北京律协和北京律师市场不拒绝任何优秀的人才和能发挥作用的人,真正符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好律师还远远不够。” ( 北京晚报 记者 孙莹)